花開富鍋

f:id:syunji5092:20210215121431j:plain

不免俗地一年一記(笑)
農曆年的好處就是只要還在春節期間就還是過年,新年快樂~あけましておめでとう!

 

在年假過半後終於振作把年初一直放置的collage做完,
用了很多橘紅色紅色等紅通通的包裝紙,意外有年節氣氛XD
大家有發現那是小火鍋隨身聽跟凍豆腐桌子嗎?

f:id:syunji5092:20210215124616j:plain

之前怎麼看怎麼不順的2018年第一幅collage,
前些日子下定決心大刀闊斧拿白色壓克力顏料蓋掉大半幅後,昨天也總算重畫了小少年的臉並重新處理其他一些表現
覺得做collage時的心境是很特別的,會有種做到一個地步就進入忘我狀態的感覺,
撕剪拼貼塗畫都變成很本能很當下的反應,
或許也是因為這樣,將"做完的"作品放個一段時間後又產生新的想法,然後又重新"完成"作品,也是可能且經常的事。

對於創作應該有變得比以前更耐得住等待了。(笑)

 

//////

f:id:syunji5092:20210215125009j:plain

趁著難得有時間打個去年投入大半時間的國美館臺灣美術漫畫合作案

《百年爛漫:漫畫與臺灣美術的相遇》

CCC線上有刊載全篇,實體書則多了三位漫畫家的取材後話和一些藝術史相關文章,
目前實體書在國家書店和一些網路書店通路都能買到喔!
如果有人看完覺得台灣藝術家、藝術史也很有趣還有林之助很帥就太好了~

www.creative-comic.tw

另外前陣子也收到中央廣播電台【聲動美術館】的採訪,內容為三位作者針對各自篇章的創作訪談,
線上節目已經播出囉! 歡迎大家去聽聽看~
↓↓↓

www.rti.org.tw


當新生代漫畫家與臺灣前輩藝術家相遇- Rti 中央廣播電臺

感謝國美館麗娟的聯繫和中央廣播電台家綺的採訪,辛苦了
其實聽到廣播時心想"糟糕我都忘記我當時講了些什麼了"XDDDD
而且因為上班時間很長,訪談只能在午休時進行,
那天還剛結束公差,人在計程車上一邊搖搖晃晃一邊電訪整個克難
好險吃螺絲的地方都有剪掉

 

除了採訪裡頭有講到的部份外,這裡也補一些其他想分享的紀錄~

 

【一】創作之前的故事

f:id:syunji5092:20210215132743j:plain

記得是在去年元旦連假期間,收到來自這個專案的編輯對口阿橘的邀約信
說來真的很巧,在收到信前我正好在整理收藏的明信片,
剛好整理到友人寄給我的印有林之助作品的明信片,而就在這過後立刻收到了與林之助作品有關的邀約信
當時想這應該就是緣份吧,於是很爽快地就答應了!

從大學時我就喜歡林之助的作品,
是那種很純粹地覺得"啊啊~這人好會畫圖啊!畫得好好看喔~"這樣的喜歡
因為畫這篇漫畫而又瞭解到許多大學台美史課堂上沒接觸過的部分,
像是林之助不僅是膠彩畫之父,還根本是PATTERN設計大師,完全就是我心中的男神等級創作者!(笑)
直到現在都覺得這真的是神奇的緣份。

 

【二】劇本與"我"與創作者

訪談裡也有談到,在編劇李達義先生寫的腳本中,主角"我"原本有個很明確的名字和人設,是個叫佳容的女大學生。
原腳本中,佳容因為感情和畢業後的出路感到迷惘,在為了繳交報告而來到國美館看亞洲藝術雙年展的途中,意外穿越到年少林之助所在的東京。
看到林之助為了心愛的人一心一意畫出參賽作品的拚命姿態,佳容彷彿被觸動到什麼,接著一陣暈眩又回到了現實,手中握著林之助送她的一撮頭髮,意味有一天能找到自己愛情的祝福。

上面雖然說自己很爽快地答應了,但看到腳本時第一時間還是忍不住內心OS:"真的要我畫愛情故事嗎?" (笑拍

在我開玩笑地向編輯對口阿橘說"那至少讓我把主角換成小男孩"時,其實我已經試著在把這份腳本進行拆解,
就在阿橘告訴我說這篇想營造的是黃粱一夢、如夢似幻的感覺時,更讓我確定心中的想法應該沒有理解錯誤。

我將這篇故事理解為"創作者的故事",更細膩一點地說,是"初生之犢/尚未成形的創作者和前輩創作者的故事"
愛情和畢業後出路的煩惱,事實上意味著生活、人生的煩惱,任何創作者在成為創作者之前,一直都是個"人",自然會有"人的煩惱"
腳本裡很明確提到的亞洲藝術雙年展,我曾經問過為什麼這麼堅持要看亞雙展,答案果然也跟我想的八九不離十,主要就是要讓美術系主角去看一個"美術系學生大都會需要看的展"(注意,是"需要看"而不是"喜歡看"),還有就是,亞雙展是國美館的展覽XDDD(業配意味)
因此這樣下來主角的脈絡就很清楚了──
一個當代的美術系學生,有著人會有的煩惱,也有著創作者/成為創作者會有的煩惱,並試圖"從藝術史前輩的身影中找到答案"。

那最後一個課題就是,為什麼是林之助?
雖說"林之助"是個被指定好的要素,而且我想之所以指定要林之助的根本原因,應該是《朝涼》這幅畫是國美館典藏品吧
不過我還是想梳理在這篇作品中"林之助"非存在不可的理由。

我看了參考書籍《踢躂膠彩:臺灣膠彩畫之父林之助》
裡頭寫到《朝涼》獲選新文展的原因是有所不足,但這樣的不足又是其他作品所沒有的優點
"會入選也是沒法子的事"──對於我這個比賽常落選的人來說看到這樣的描述只苦笑覺得"什麼啊!?"
這時我想起大學時同學間常戲稱林之助這位前輩畫家是"小少爺",
除了是藝術家的家境出身外,也是對藝術家本人(儘管只看過照片)和作品氣質的印象,
突然發現,這不就是主角的迷惘,以及主角在迷網中看到另一位"印象中已經成功的前輩藝術家"所會有的心情嗎?

於是我找到了"為什麼是林之助"的理由。
這篇作品裡的藝術家必須是林之助才行,必須是個乍看是人生勝利組,但其實也為創作費盡心力,而且還有著"人的苦惱"的藝術家。

林之助的《朝涼》在得獎前沒有人會知道是"得獎的《朝涼》",連林之助自己也無法肯定,
抱著對遠在台灣的未婚妻小心翼翼的愛意,這種以"偉大創作"來說似乎又顯得有些"小"的心意所完成的作品,
之後的林之助究竟會成為大畫家還是無名小卒,同樣也無人知曉。
這在主角身上也是一樣的事,對所有創作者來說更是共同的煩惱、共同的事。

最後我將主角變成沒有名字的"",
此外,主角的外貌看起來像個年輕男孩,卻也像個"做中性打扮的女孩"(連帶交往對象是什麼樣的人也令人玩味)
我盡可能讓這個"我"成為一個容器,目的是希望讀者在閱讀本篇時也能帶入這個"我",
特別是對創作有興趣、有志向的人,能和這個"我",以及"我"所看到的世界有所共鳴。

在開完編輯會議回程的高鐵上將我對腳本的想法講給編劇達義聽,
因為是第一次和達義合作,加上自認為對有編劇存在的作品向來都滿有罩門的(汗笑)
所以原本是抱持著"拜託,把我當成演員,讓我用自己的方式來演這齣劇本好不好?"的心情"講戲"給達義聽,
沒想到達義也認同我這樣的理解與表達,於是在劇情這塊我算是很放飛地盡情畫下去XD

 

f:id:syunji5092:20210215235515j:plain

【三】"林之助"與"少女"

在翻看林之助相關的書籍文獻時覺得林之助真的很帥

這裡的"很帥"是那種"客觀的很帥"

林之助實在超級イケメン耶

如果生在現在網紅的年代完全是會被上"型男畫家"這類標題的池度!

在畫林之助的人設時我幾乎是用照著照片畫的程度去畫。
不信大家可以去看《踢躂膠彩》這本書(台中市立圖書館有線上版可以直接閱讀)
裡頭林之助年輕時的照片帥到讓我覺得居然都沒有人談論"林之助長得很帥"簡直不可思議(爆

有張在東京街頭的照片根本●尼斯系本格派池面耶太誇張!(認真)

在畫這篇作品前林之助對我來說是個存在於大學台美史課堂的前輩藝術家,
而且因為藝術家太多了,整學期下來林之助所佔的比例說實在不高
大概就像修日本史時很喜歡的戰國時期只有一堂課幾句話就帶過了這樣(還連很喜歡的伊達政宗都沒提到)

在處理跟歷史或真實存在的人物相關的題材時,如何拿捏"史實"跟"詮釋"一直是我很在意的部份
老實說我應該算沒那麼史料控的一派(笑)
而如上所說,我將這篇作品解析成"初生之犢/尚未成形的創作者和前輩創作者的故事"
這意味這篇故事本身即含有很重的"詮釋"成份,然而這些"詮釋"必須是有邏輯的。
譬如說在充滿符號學的藝術理論裡,我就不是很想特意穿鑿附會去幻想"牽牛花/朝顏"的花語或符號象徵來企圖解釋"為何林之助選擇畫牽牛花"
(雖然我知道牽牛花有個很淒美很適合拿來做二次創作的花語w)
因為我查遍現有資料都沒有林之助對"牽牛花"象徵意涵的紀錄。
相反地,林之助在創作《朝涼》的過程中曾苦於調不出想要的顏色,最後是在清晨時看到住處附近的牽牛花呈現出灰藍色調,當下一觸即發,立刻回到住所調出這樣的灰藍色,然後完成整幅作品──這件事才是被記載的。
光是上面這段記載其實便已經提供了很重要的資訊:
首先,林之助乍看是個畫風精緻纖細的少爺,但他的創作主要取材於觸目可及的生活(這在林之助其他作品也能看出來)
其次,是創作中這種突如其來的靈光一現,以及發現"就是這個!"時那種迫不及待想立刻創作的熱切心情。
再來,是想像林之助當時看到"灰藍色調的牽牛花"時可能有的濕度、溫度。
以上這些都是很豐富的詮釋素材。

另外,這篇作品的取材比起蒐集史料,某些程度上比較像在蒐集"對林之助這個人的印象",
包含了走訪林之助紀念館、仔細閱讀由林之助學生書寫的傳記、在一次難得的會議中和曾得標老師短暫的交談......
當然,還有學生時代對"林之助"這位同學間戲稱為"小少爺"畫家的印象。

這篇作品主要由一個穿越時空、如夢似幻的場景貫穿,
用夢的概念來理解的話,之所以主角會產生這個夢境,其實源自於主角"我"對"林之助"的印象
換句話說,作品中的林之助客觀上是台灣前輩藝術家林之助,主觀上則是"一個當代年輕人印象中的林之助"
再更延伸點,夢境中的"林之助"對主角"我"來說是一個"成功前輩藝術家"的象徵
透過這個夢境中的象徵,主角進行了一場"創作/心之所向是什麼?"的追問

同樣的,作品中出現在牽牛花前的"少女"也是夢境中的一個象徵。
《朝涼》這幅畫中的少女,眾所周知林之助畫的是他的未婚妻,也是後來的林之助妻子王彩珠女士。
但史實上有趣的一點是,林之助在畫這幅畫時王彩珠人遠在台灣,
1940年代不像現在有方便的網路和手機攝影,想畫的對象不在身邊,又要畫出特定對象的人像畫來,該怎麼辦呢?
除了依資料記載的,林之助參考了同樣在日求學的妹妹穿著和服的姿態外,我覺得應該還得靠強大的念力吧!
也就是說,史實上的《朝涼》其實也帶有林之助某種程度上的想像,
畫中的未婚妻並不存在於他創作的當下,畫中的少女也是林之助當時對未婚妻的思念,我是這麼理解的。
基於這點,不論是人設稿還是作品中,都沒有直接寫明"少女"就是"王彩珠小姐",
我想用這個方式暗示"少女"是個"被想像出來"的存在
她既是畫家身為人的煩惱,也是撫慰煩惱的寄託,或許也正是畫家的"心之所向"。

最後"林之助"費盡千辛萬苦總算伴著溫柔又害羞的羊來到牽牛花牆前和"少女"相會,
創作的"心之所向"在那一刻終於到達了。
我很喜歡這一幕跨頁,這幕是在構思之初就一直謹慎鋪陳、告訴自己無論如何都要畫到的一幕。

  

去年初走訪林之助紀念館(林之助畫室),天氣非常好,很舒服的取材之旅~↓↓↓

f:id:syunji5092:20210216012859j:plain

 

【四】"林之助"與"我"──媒材的選擇

在高鐵上跟達義討論關於腳本的想法,講到主角剛穿越過去和林之助初相遇時的橋段
"我想的其實是有點搞笑的場景"記得當時達義這麼說,我便把著個MEMO放在心上。
因為32頁的篇幅終究有限,就跟拍片時膠卷很珍貴一樣每一格分鏡都是很珍貴的存在
要如何輕巧地呈現我覺得"這樣畫會很有趣"的橋段,也是構思分鏡時很有意思的地方。

由於主角"我"是個活在當代的年輕人,所以會有些當代年輕人的內心吐槽、碎唸也是很正常的事。
我想用這個方式告訴讀者"嘿,這是一篇主角幻想出來的穿越夢境喔!"

此外也想呈現出我在找資料的過程中發現林之助很"可愛"的地方,
例如創作順利跟遇到瓶頸時的穿著差異、喜歡上咖啡廳的文青、思考時抱著膝蓋的樣子(出自某張林之助照片)

 

這次創作也特別選了一個跟以往畫漫畫完全不同的媒材,就是水彩

f:id:syunji5092:20210216013051j:plain

之所以會特別選擇水彩,
最主要的用意還是一種手法上的致敬吧。

雖然電腦也可以做出水彩的效果,但因為林之助作品的色彩真的太迷人了,便心生以手繪去盡可能貼近膠彩畫原作的想法。
整篇作品非常重要的牽牛花可是很認真地臨摹了原作,再掃描進電腦裡當背景素材而不是直接剪貼原作喔XD

使用了水彩整個作畫過程瞬間變得很麻煩,一度很想回頭罵當初做這個決定的自己(笑)

分鏡稿依習慣用鉛筆畫在一般影印紙上,掃進電腦裡打對白跟做基本的色塊區分,
分鏡稿一過稿後,因為影印紙以這次想用的水彩技法來說太薄了,無法和以往畫漫畫一樣直接用草稿繼續完稿,所以得先將分鏡稿列印出來,再用透寫版將線稿畫在水彩紙上

f:id:syunji5092:20210216014305j:plain

等我把線稿全部處理完應該已經過好幾週了
光是煩惱對話框和分鏡框要手繪畫完還是進電腦再畫也花了點時間考慮,
最後因為一時還無法決定手繪的效果,所以把兩者先用藍色色鉛筆淺淺地勾出來,
這樣既不用擔心上色時會太突兀(因為主色調是藍色),進電腦完稿後製時也能看出對話框和分鏡框的位置。

f:id:syunji5092:20210216014730j:plain

這應該是我畫過最厚的短篇漫畫原稿了(全因為水彩紙磅數XDD

f:id:syunji5092:20210216014849j:plain

水彩對我來說不是陌生的媒材,但用水彩畫漫畫卻是第一次
完全不知道效果如何,甚至一開始連"想要達成什麼效果"都是很模糊的,
一邊暗罵自己"幹嘛在合作案作媒材嘗試啊!?"一邊一點一點地邊畫邊試,
原本想說畫淡彩效果應該是最安全的,可是畫沒幾格又發現我好像已經無法忍受畫漫畫沒有任何線條感的存在
後來嘗試加入水性色鉛筆,在渲染和保留線條筆觸之間找到平衡後才終於抓到想要的感覺。

隨著截稿日越來越近已經夠焦急了,這時現實生活中還發生一個超──大變動讓我焦急到爆炸
就是我突然被抓去當老闆隨行秘書,每天變得更晚下班不打緊,每週還至少要上六天班,
也就是原本用來趕稿的週六日硬生生地少了一天,這時距離截稿日只剩約兩週左右,
記得很清楚是利用僅存的一兩天週末,剛好遇到老媽出去旅遊=只剩自己一人在家
一整天坐在房間地上架著小桌子沒日沒夜地畫死命把稿子畫完

名符其實的五〇俊二一動也不動

f:id:syunji5092:20210216020051j:plain

當下真的覺得畫到快死掉了其實wwwwww

漫畫線上刊出後有得到一些覺得顏色很漂亮、漫畫很漂亮的回饋,
多少有鬆一口氣"啊!當初的辛苦值得了!"的感覺。

除了作畫手法上的致敬外,關於媒材還有另一件想傳達的事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主角"我"使用的媒材是油畫而不是林之助使用的膠彩呢?
之所以會這樣安排,是因為本身在大學時主修就是油畫,但有幾次被說我畫的油畫很像膠彩
大學在學期間從沒修過膠彩畫的我,只從旁看過國畫組的同學畫膠彩的樣子,
然而因為被說畫的油畫很像膠彩,或多或少對膠彩畫家的作品感興趣,其中也包括了林之助這位在課堂上所佔篇幅不多的前輩畫家
直到現在我仍然無法肯定膠彩畫對我的創作是否有什麼決定性的影響,但以當代藝術來說,媒材是沒有疆界的,創作的啟發也是
主角"我"雖然穿越到一幅膠彩畫的世界,但別忘了,在這同時他其實是在看亞洲藝術雙年展這個媒材與表現形式皆多元的當代藝術展覽
這樣都可能了,畫著油畫的"我"因為畫著膠彩的"林之助"而得到啟發又有什麼不可能呢?

我想傳達這件事。

 

【五】林之助的夢遊仙境

整篇作品除了《朝涼》外也穿插了其他林之助的作品,希望能營造出一個夢幻的林之助世界。
有些人可能會困惑為何會有創作年代在《朝涼》之後的作品出現,
會這樣設計仍然是回歸這整場"夢境"的源頭──主角"我"對"林之助"的印象。
"印象"是一種很整體、很複合的構成──如果是一個美術系的學生,他在學習藝術史的過程中也會接觸到一個很整體的林之助,因而產生這樣的夢境──我是這麼想的。

最後解謎一下整篇作品中藏的林之助作品~
如果還沒有看過漫畫的人可以先看原作,這樣閱讀漫畫時會有"啊啊就是那幅畫!"的會心樂趣
已經看過漫畫的人也可以回頭去找這些作品出現在漫畫的哪裡,就像看文豪とアルケミスト裡藏了哪些梗一樣,會很有趣的w

 

《小閑》1939

《朝涼》1940

《冬日》1941

有藍黑色羽毛的鳥與綠葉柿子的花鳥畫 (年代不詳)